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?

时间:2024/06/04 10:49:40尤斯财富

投资理财,看似简单,但其实也有不少小技巧。如果你在理财路上遇到了些阻碍,那可能是因为碰到了理财误区。一起来看看吧!


误区一:只顾眼前,不看长远


资本市场最大的失意,莫过于,曾经持有过优质的投资标的,但却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收益。


投资界有句名言——“剩者为王”,最成功的案例就是“股神”巴菲特无论在股市低迷期、泡沫期,均坚定地长期持有可口可乐、美国运通、华盛顿邮报等公司股票,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投资收益。然而人都有厌恶损失的心理,高波动性仍然会成为我们追求长期收益时最大的心理障碍。


很简单,作为投资者,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。但问题就在于,高收益也往往会伴随着不低的波动性,很少有人能够持续成功。在实际操作中,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收益上,一旦有任何“风吹草动”,就很容易改变长期持有的信念,又或是抱着“落袋为安”的心理匆匆结束。


投资是“时间的玫瑰”,时机则来自于等待。想要获得长期丰厚的投资收益,就必须习惯市场波动,对可能发生的巨幅回撤有心理准备,甚至在某些不景气的年份忍受亏损。


误区二:收益率预期过高


“今年收益率2-3倍”、“轻松赚2W+”等口号,听起来虽然诱人,实则暗藏风险。这些过于乐观、不切实际的收益目标往往忽略了市场波动和风险,同时也未能充分考虑投资者的个人风险承受力。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产品表现与预期相悖,进而引发投资者焦虑情绪、失控操作。


在设定投资目标时,投资者应当注意:深入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、业绩基准等,以明确其风险收益特征,从而制定合理且具体的投资目标。结合个人风险偏好,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。若现有产品波动、回撤超出承受范围,未来应考虑风险更低的产品。


误区三:操作频繁、追涨杀跌


在市场波动频繁时,一些投资者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而频繁交易,这种投资策略的弊端明显:


首先,频繁交易会显著增加交易成本。交易次数越多,所需支付的成本就越高,对投资回报的“侵蚀”就越大。


其次,影响短期行情的因素较多,短期市场走势尤其难测,因此,短期择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。频繁进行短期择时反而容易引发投资失误。


误区四:业绩比较基准就是产品的实际收益率


理财产品推介材料上经常出现“业绩比较基准”的宣传,部分投资者把它当成产品承诺的收益率。当发现最终投资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不一致时,就会误认为产品管理人存在虚假宣传行为。


实际上,业绩比较基准是理财产品管理人基于产品性质、投资策略、过往经验等因素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。它就像是一把评价标尺,用来评价投资结果和测算业绩报酬,并不是产品管理人承诺的收益率。业绩比较基准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。


误区五:银行理财就该随时支取


银行理财也是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的产品,是不是应该和银行储蓄存款一样,想要用钱的时候就应该随时可以支取呢?实际上,目前支持随时支取功能的理财产品只有现金管理类产品。大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支持快速赎回,一定额度内是可以实现随时支取的。如果是封闭型、定期开放型等产品,它们在投资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封闭期,封闭期内是不支持赎回的。


误区六:羊群效应


何为“羊群效应”?羊群效应是金融界一个常见的经济术语,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盲目学习与模仿别人的现象,也称“从众心理”。


其实在投资市场,“羊群效应”的现象比比皆是。身边最常见的案例,就是买基金不看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,而是盲目跟风顶流基金经理和热门排行。

这样一来,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将迅速汇聚,很容易形成趋同性的“羊群效应”,上涨时蜂拥而至,下跌时恐慌逃散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追涨杀跌”现象。投资上这种跟风随大流情况的发生,通常会造成标的的价格,与其真实的价值产生偏差。

在做资产配置时,应当保持理性思维去分析自己所获得的信息,鉴别其中的真伪,并建立成熟的资产配置体系,对行情变化建立起自己的理性观点,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影响。只有做到这些,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,获得收益。

误区七:盲目自信

自信对于投资是一件好事吗?在投资中,这一点固然非常重要,能够长久地坚定持有,往往也都是源于相信自己的选择。然而过度自信,也常常会导致投资者在交易中做出不理性的决定,最终增加亏损的概率。

过度自信带来的最大风险,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对市场趋势的判断能力、高估自己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。尤其在互联网时代,网上巨量的信息,让投资者轻易锚定那些对他们预测有力的证据,由此导致频繁交易,试图在不断地“高抛低吸”中赚得更多收益。实际上,频繁交易很可能会大大降低投资决策的成功率,而且提高了交易成本,最终可能扩大亏损。


作者:
来源:综合其他媒体

责任编辑:llxy

用益导读